洛南县医院:守护秦岭深处的一方安康
在秦岭东段南麓的青山绿水间,洛南县医院如同一位沉默而可靠的守护者,已经陪伴这片土地走过了近百年的时光。红砖灰瓦的门诊楼与崭新明亮的住院大楼交错而立,既是岁月变迁的见证,也是医疗事业发展的缩影。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医院门口那棵老槐树时,候诊长廊里已经坐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患者——有拄着拐杖的老人,有抱着孩子的母亲,还有穿着工装匆匆赶来的务工人员。

他们带着焦虑与期盼而来,而医院用7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、500余名医护人员的专业与温暖,守护着这片土地上30万人的健康安危。
洛南县医院的急诊科永远亮着长明灯。副主任医师王大夫还记得去年冬天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,一名急性心梗患者从60公里外的山村转运而来。“当时救护车在盘山公路上打滑,我们急诊团队提前半小时就等在门口,除颤仪、抢救药品全部准备就绪。”最终患者成功获救,而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。
作为全县唯一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,这里承担着危重症抢救、疑难病例诊治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重任。从妇产科的声声啼哭到外科手术室的无影灯,从内科病房的细致查房到儿科诊室的温柔安抚,医院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生命至上的承诺。
让当地人倍感安心的是,这里不仅有先进的64排CT、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,更有一支“带不走”的医疗队伍。近年来医院与西安交大一附院、陕西省人民医院等建立医联体合作,通过专家驻诊、远程会诊、人才培养等方式,让山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。
针灸科李主任是土生土长的洛南人,从医三十年来见证了医院中医科室从一间诊室发展到如今拥有针灸、推拿、康复等完整体系的过程。“现在就连西安的病人都专门坐车来找我们做小针刀治疗”,说这话时,他脸上带着质朴的自豪。
医院的走廊里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,有一面特别引人注目——“医术精湛除病痛,爱心呵护暖人心”。这是来自石门镇的王奶奶家属送的,她因骨折住院两个月期间,护士们不仅每天帮她梳头、擦身,还轮流用方言陪她聊天解闷。这种超越医疗技术的温情,正是基层医院最动人的底色。
药房窗口前,药剂师总会多嘱咐一句“这个药饭后吃”;收费处员工记得常来的慢性病患者的姓名;就连保洁阿姨都会细心提醒候诊家属“走廊风大,给孩子加件衣服”。这些细微处的关怀,让冰冷的医疗场所充满了人情味。
如果说白天的医院是忙碌而高效的医疗战场,那么夜晚的医院则更显温情脉脉。晚上八点的内科病房里,值班医生正在轻声安抚一位因子女外出打工而独自住院的老人:“您放心,晚上我每隔两小时就来查看一次。”这样的承诺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焦虑,更延续着中国传统医者“仁心仁术”的精神传承。
洛南县医院的医护人员中,有祖孙三代都在此执业的“医学世家”,也有大学毕业毅然返乡的年轻医生,他们共同编织着这片土地上的健康守护网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医院的“流动医院”服务。每个月,医疗队都会带着B超机、心电图仪等设备深入最偏远的村镇。去年在灵口镇巡诊时,医生们通过便携式超声仪意外发现了一位村民的早期肝癌,及时的手术让患者获得了治愈机会。这种“主动出击”的医疗服务模式,真正实现了从“治病”到“防病”的转变。
健康管理科还建立了全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,针对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管理,用科技手段延伸医疗服务的触角。
在医院东南角的中草药园里,种植着连翘、黄芪、杜仲等百余种秦岭道地药材。这是医院中医药特色科室的“活教材”,也是“医患共建”的独特风景——不少患者康复后自发来帮忙照料药圃,形成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互助循环。中医科开展的“四季养生讲堂”场场爆满,村民们不仅来治病,更来学习如何健康生活。
这种医疗健康教育的普及,正在悄然改变着当地人的健康观念。
新冠疫情考验期间,洛南县医院更展现出非凡的担当。核酸检测实验室24小时运转,疫苗接种队走遍全县247个村社,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连续数月无休。令院长最感动的是,很多康复患者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,帮助维持秩序、疏导人群,形成了“人人为健康,健康为人人”的良性循环。
这种医患之间的信任与协作,或许就是这家基层医院最宝贵的财富。
夕阳西下,医院门诊大厅渐渐安静下来,但生命的故事仍在继续。产房里,一个新生命刚刚降临;ICU里,医护人员正在为生命守夜;急诊科的灯光依然明亮,准备迎接任何可能的呼唤。洛南县医院或许没有顶级医院的庞大规模,但它用最贴近土地的姿态,最深切的人文关怀,成为了秦岭深处最坚实的健康堡垒。
在这里,医疗不是冷冰冰的技术操作,而是医患携手对抗病魔的温暖征程,是用专业和爱心书写的一方安康。
